金融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而潜藏于金融体系的“黑灰产”,正成为侵蚀经济健康的隐形毒瘤。《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两部门联合发布金融领域“黑灰产”典型案例》指出,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持续加大工作协同力度,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取得积极成效,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金融领域“黑灰产”典型案例,揭开了“职业背债人”诈骗、“代理退保”敲诈等犯罪活动的层层面纱,更展现了国家打击金融犯罪的坚定决心。这是对金融行业生态的正本清源,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力维护。
从公布的案例来看,金融“黑灰产”已形成完整犯罪链条,危害性极大。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某伙同沈某某等人大肆招揽无还款能力,且不具有某市购房资质的贷款人,对其进行“包装”,伙同房东伪造首付款凭证,并大幅做高房屋成交价,通过虚构首付款已支付的假象,安排贷款人申请抵押贷款。拿到贷款,宁某等人向房东支付包括首付款在内的卖房款后,剩余款项由宁某等人瓜分。经查,宁某等人通过11名贷款人,诈骗贷款共计738万余元。这种犯罪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扭曲资源配置,抬高金融系统风险。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的敲诈勒索。犯罪组织假借法务公司、咨询公司等名义,发布不实信息,怂恿诱导投保人非理性退保,从中牟取高额佣金。这类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使其丧失保障,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推高行业成本,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金融“黑灰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根源。一方面,金融产品的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消费者对复杂金融产品理解有限,容易受到“高收益”“全额退”等虚假承诺诱惑。另一方面,部分民众金融素养不足,难以识别精心设计的诈骗手法,而正常维权渠道不畅,又使一些人转向非法代理,无形中助长了黑色产业链。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漏洞也是重要因素,在宁某案中,虚假首付款凭证和虚高房价之所以通过审批,反映出银行在贷款审核环节存在明显风控短板。犯罪团伙正是利用这些技术漏洞,衍生出隐蔽而完备的黑产链条。
治理金融“黑灰产”,需强化系统思维,多方形成合力。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针对金融“黑灰产”的专门条款,明确合法金融代理与非法经营的界限,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法律武器。强化技术赋能监管,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构建智能风控系统,实现异常交易实时监测和预警。同时,加强部门协同机制,金融监管、公安、司法、网信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联合执法机制,实现对金融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压实金融机构责任,同样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需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通过案例教学、风险提示等方式,帮助消费者精准识别诈骗手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消费者要树立理性金融观念,警惕“保本高收益”等承诺,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业务和维护权益。金融机构要优化服务流程,畅通投诉渠道,压缩“黑灰产”的生存空间。网络平台需加强对金融类内容的审核管理,及时排查清理违法信息,阻断犯罪传播渠道。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才能让“黑灰产”无处藏身。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不仅关乎个人财产安全,更关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定能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