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进程,本质上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在此进程中,数字金融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传统金融业态,有效破解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评估难、服务效率低的痛点问题。中国石油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咨询顾问、高级工程师程飞认为,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科技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以及多层次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数字金融将更深层融入新型工业化全生命周期,深化金融与实体经济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度协同,助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金融强国”。对数字金融赋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程飞提出以下建议。
科技赋能路径:构建全周期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针对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痛点,可以设计“三阶段接力式”金融支持方案。一是在技术研发期,推广“研发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组合工具,建立以专利价值评估为核心的风控模型,允许企业以未来专利收益权作为偿债保障。大力发展“耐心资本”,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二是在成果转化期,深化科技产业金融专项,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平台,整合技术专利、中试基地资源与投资机构信息,实施投融资路演机制,缩短产学研对接周期。三是在产业化推广期,利用区块链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动态调整保费率,同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云平台,提供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追踪、合规自检、投资人匹配等全流程服务,加速企业登陆科创板、北交所。
产业链赋能路径:深化多信用金融模式创新
围绕提升产业链韧性核心目标,产业链金融需要突破传统主体信用依赖,构建以数据信用为枢纽、物的信用为锚点、交易信用为网络的立体化赋能体系。一是数据信用维度上,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电子凭证系统,实现应收账款的不可篡改、可拆分、可追溯流转,使信用资源穿透至多级供应商。探索试点供应链票据平台运营,允许链上企业凭真实贸易背景签发电子票据,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贴现,降低票据融资摩擦成本。二是物的信用维度上,重点推动建设物联网赋能的智能监管仓网络,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对钢材、化工原料等动产质押物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生成实时映射物理库存的数字孪生模型。运用物联网技术联动动产质押登记政务系统,实现质押物权属的司法瞬时确权与违约处置证据链固化,从根本上破解动产融资的登记困境。三是交易信用维度上,基于产业链数字图谱识别企业间贸易关联强度,对高频稳定交易的中小企业集群给予动态化“链式授信”额度,依据历史订单数据流自动调整融资规模,实现仓单生成、估值、质押、预警的全流程数字化。同时配套建立“财政—金融—产业”三级风险缓释架构,形成多层次风险分散闭环。
区域赋能路径:驱动产业布局优化与集群发展
针对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矛盾,实施梯度化金融适配策略。一是面向中西部产业承接区,创新飞地经济金融支持模式,开发“产能转移贷”产品,通过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调取企业迁出地的纳税记录、环保达标评级、社保缴纳等历史经营数据,与迁入地厂房建设进度、设备安装物联网数据智能匹配,提供中长期限结构化贷款。可以设立省级产能置换担保基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转入设备进行残值评估与技术折旧测算,对金融机构承担一定的风险补偿,破解“转移企业轻资产化”导致的抵押不足困境。二是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端,推行定制化银团服务,基于产业集群的关键企业关联度、技术扩散半径、创新协同指数等指标进行智能诊断画像,研发“一链一策”服务工具包,运用“基建贷+设备租赁+订单贷”等组合金融工具,将园区标准厂房、研发中心等资产证券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群基础设施升级。三是跨境维度着力解决“双循环金融枢纽”,搭建跨境产业金融数字平台,整合海关报关数据、外汇收付流水、出口退税凭证等多源信息,生成企业跨境贸易“信用白名单”,提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服务,实现集团内跨境调拨额度自动扩容。深化“区块链+贸易融资”试点,将出口单据、物流提单等关键凭证,通过智能合约触发出口票据即时贴现,联动汇率避险工具提供“融资+锁汇”一站式方案,降低外向型企业汇兑损失。同步探索“跨境数据资产质押”创新,允许先进制造企业凭海外专利许可费、国际订单池等跨境数据资产增信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