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路 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从中汲取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民主协商,共绘蓝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工作,是通过新政协会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的。1949年早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北平香山层峦叠翠、双清别墅林木幽深。在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会见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划政治协商会议。李银桥曾回忆:“毛泽东对这些民主人士很尊敬,十分亲切有礼,一听说哪位老先生到了,马上出门到汽车跟前迎接,亲自搀扶下车、上台阶。一些民主人士见到毛泽东总要先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耀‘毛主席伟大’。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十分不安。一次,毛泽东出门迎接李济深,李老先生一见面就夸毛泽东了不起,毛泽东扶他进门坐下后说:‘李老先生,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互相都了解,不要多夸奖,那样我们就不好相处了。’”正是从与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中,这些经历各异的民主人士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远见和宽阔胸怀,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等,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国名问题是新政协筹备会讨论与协商的一项中心议题。起初,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并在讲话结束时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在讨论政府组织法相关问题过程中,有代表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称过长,建议简称“中华民国”。黄炎培等代表则提出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因为“民主”和“共和”的英译文“Republic”与“Democracy”无实质区别。在之后的讨论中,张奚若提出“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并解释道:“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代表们几次讨论,并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新中国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下午7时,五十四响礼炮轰鸣,欢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响彻会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这里面,有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前清翰林张元济、中国近代海军耆宿萨镇冰;也有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的章士钊,曾是南京政府和谈代表的张治中、邵力子,国民党起义将领傅作义、程潜、陈明仁;还有艺术界知名人士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刘英源、戎冠秀;也有新疆少数民族代表赛福鼎、阿里木江;等等。之前,中央统战部把新政协代表人选名单等印制成册,毛泽东看到这本很厚的表册,诙谐地说:“这是一部天书。”上了这部“天书”的人,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的代表。在历时十天的会议中,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作出关于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选举产生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30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国之大者,定于一尊: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
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国家的权威与尊严。1949年7月,《人民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的启事。如此大规模地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启事刊登后一个月,应者如云。在收到的国旗图案设计稿中,有一份图案为“红地、上缀黄金色的带有斧头镰刀的光明的巨型五角星一颗及黄金色的灿烂的中型五角星四颗”,作者为曾联松,是上海的一名普通职工。之后,在国旗设计方案选择上,虽然经过反复讨论甄选,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一些民主人士主要在“黄河图案”和“五星红旗”两个设计间摇摆不定。其中,“黄河图案”主要为在红旗、五星等要素外,旗面横贯一条横杠,以代表黄河;“五星红旗”则是将曾联松所设计大五星图案中的斧头镰刀去掉。当时倾向于“黄河图案”的人比较多,但也有代表认为这类图案有“分裂”之感。最后,毛泽东一锤定音: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我们这个五星红旗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在选定国旗图案的过程中,国歌征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截至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一些民主人士还提出用《国际歌》、孙中山作词的《中华民国国歌》等作为新中国国歌,一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座谈会,听取关于国歌等问题的意见。马叙伦提出:“我们政府就要成立,而国歌根据目前情况一下子还制不出来,是否我们可暂时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不少与会者赞同这一提议,但也有人提出:“曲子是很好,但词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后关头’不妥。最好词修改一下。”田汉也提出:“曲是好的。但歌词在过去它有历史意义,但现在应让位给新的歌词。”周恩来听到这里,说道:“要唱就要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最后,与会者一致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座谈会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与大家一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歌声久久在中南海的夜空中回响。
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议案,指出:全体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国旗、国歌诞生了,但国徽的选定却并不顺利。由于应征者多把国徽想象成普通的证章或纪念章,投稿大多数不合体制,仅保留四五件设计。会议决定:“原小组还继续存在,再去设计。”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把继续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梁思成所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团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家张仃率领的设计团队。两个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意见统一:以天安门城楼为主体,加上国旗上的一大四小五颗五角星和齿轮禾穗图案。之后,经过全国政协审议、中央人民政府核准,1950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正式公布。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人民英雄纪念碑选址奠基
没有烈士当年血,何来江山一片红。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23日,雕塑家滑田友致信北平市建设局领导,提出“天安门前广场,可算中国的红场,最好建一个雕塑建筑合组的纪念物”。之后,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建立烈士纪念碑的重要决议。关于纪念碑兴建地点,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西郊八宝山。周恩来提议将“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并说明因为这里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还是全国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这个意见得到全体代表一致赞同。围绕纪念碑在天安门的具体兴建位置,一开始大家的意见是建设在前门楼上、中华门南面或端门等古建筑的位置上,都遭到了毛泽东的反对,他认为会破坏古建筑群整体和谐。最后,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确定纪念碑建在广场的北半部五星红旗旗座之南,天安门与原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上,并与天安门和正阳门的距离大致相当。”
1949年9月30日下午6点,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簇拥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同志,来到天安门广场旗座南面,庄严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代表们整齐列队,周恩来代表大会主席团致辞:“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随后,带头执锹向纪念碑奠基石铲下第一抔黄土。第二天黎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即将举行。
胜利不易,人民万岁: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1949年10月1日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一天。北京,微风,阴间多云转晴。早上六七点钟,20多万市民群众、学生职员、工人农民就从四面八方进入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东侧的长安街上,16400名解放军指战员庄严肃立,威武雄壮的步兵方队、炮兵方队、骑兵方队、装甲兵方队整齐列阵,准备接受领袖和人民的检阅。有当事者看到,骑兵战士们穿的是布鞋,没有皮鞋可擦,就用皮鞋油和棉花擦马蹄,不禁感慨:“那些马刚从战场下来,身上,尤其是蹄子上当然都是硝烟、灰尘。用棉花和鞋油把马蹄都给它擦干净、擦出亮光来。他们内心是多么兴奋!就因为新中国是他们用鲜血和性命建立起来的。”
下午3时整,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一片欢腾。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在《东方红》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毛泽东身着黄呢中山装,神采奕奕站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用于开国大典的扩音器设备落后,一部分是从有关商店、公司租来的,一部分是从解放军缴获的战利品中调来的。负责扩音设备的广播局工作人员后来回忆:“下午3时,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一开机器,我大吃一惊,扩音器竟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噪声。我们判断是机器与外界的音响发生了共鸣。广播局的一位同志急中生智,急忙摘下头上的帽子扣在了麦克风上,噪声果然没有了。”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30万军民欢声雷动、犹如山呼海啸。林伯渠接着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广场中央200名军乐队员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后,54门礼炮连续鸣放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历程。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完毕后,阅兵式开始。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9架战斗机、2架轰炸机、3架运输机、1架通信联络机、2架教练机共17架战机飞临天安门上空时,按照周恩来的指示,9架战斗机飞过一次后,又飞回机群后面,第二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初生的人民空军筚路蓝缕,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更多的战机在开国大典受阅。阅兵式后,已近黄昏。欢呼着“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口号的群众开始游行,毛泽东通过扩音器大声回应:“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面对此情此景,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陈毅不禁感慨:“看到这个场面,此生不虚了!”直到晚上9点25分,庆典才在火树银花、载歌载舞中结束。庆典结束后,毛泽东虽已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站了6个多小时,但仍精神抖擞。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第一句话是:“胜利来之不易!”还说道:“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回望盛典,历史如昨。展望前路,奋进不辍。新中国成立76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